黎 弘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秘书长
核武器被认为是现代战争的终极手段,是影响国际安全最重要、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60多年来,核安全环境在动荡的国际关系中起伏,并牵动国际关系的演变,成为衡量一个时期全球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
一、全球核态势总体趋缓,大规模核战争危险持续下降
一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推动全球核态势趋向平稳。冷战结束后,全球安全环境总体向平稳的方向发展,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核战争威胁明显下降。这是全球核态势明显趋缓的直接推动因素。美国最新《核态势评估报告》也认为,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威胁正在远离人类”。
二是美俄核武库水平持续下降,促进了全球核安全环境的改善。最新一轮美俄核裁减谈判再次确认,在未来7年内双方将把部署核弹头的数量进一步减至1,550枚。美俄核武器总量在冷战后得到大幅裁减。
三是美降低国家安全对核武器的依赖,总体有利于改善全球核安全环境。2002年布什政府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正式提到要“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并提出新“三位一体”的威慑战略,由传统的核威慑扩展到常规威慑。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将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从美2010财年国防预算看,美拟投资2.5亿美元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表明美已着手推进新的核威慑替代方案。
四是全球禁核运动的兴起以及核裁军呼声高涨,为推进美俄深度核裁军及全球核安全环境改善奠定了舆论基础。2007年美四名重量级前政要联名发表题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文章,呼吁全球大规模削减军备,减少核武器数量,最终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奥巴马政府公开声称支持“无核世界”主张,从而推动新一轮无核化浪潮。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安理会核裁军与核不扩散峰会上清晰地表明中国绝不会成为核裁军的障碍。法国于2008年宣布将裁减空基核武器的三分之一。英国于2009年重申消除全球核武器的目标并宣布裁减核潜艇数量。
尽管如此,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有核国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放弃以核武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美依然不实行“不首先使用”政策并继续增加核武器维护的预算。因此核战争危险仍然存在,消除核战争威胁、增进全球核安全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二、核扩散威胁日益上升,成为阻碍国际核安全环境改善的突出因素
一是核扩散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导致地区动荡和不安。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军备竞赛为世人知晓。上世纪90年代,印度核试验立即引发巴基斯坦的跟进,过去十多年南亚地区多次笼罩核战争的阴云。朝鲜核试验引发日本和韩国保守势力对发展核武器的讨论,并成为美加强在该地区军事同盟和军事合作的重要借口,使东亚地区传统矛盾和历史问题更趋复杂化。伊朗核计划引发了大量周边国家对发展核技术跃跃欲试,一旦该地区出现新的核武器国家,必定引起链锁反应,这对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将是灾难。
二是核扩散已成为引发国际争端甚至导致军事冲突的直接诱因。任何新的有核国家的出现,都会对全球核安全架构构成冲击。美国作为现行国际安全架构的主导者,更是以核扩散关切为借口推进强权政治。最典型的例子是美以伊拉克从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和扩散为由,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以色列反复威胁要军事轰炸伊朗核设施,美国也不时表示有可能对伊动武。
三是西方在核扩散问题上的强权政治和双重标准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对立情绪。美国对以色列拥核不闻不问,而对伊朗等国的民用核活动则不能接受。印度发展核武器,美却不顾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与印签署核能合作协议。这种双重标准既不得人心,也阻碍了防扩散的国际努力。在应对国家核扩散问题上,美等西方国家常常采用政治、经济制裁,武力拦截,甚至军事打击等高压手段,忽视甚至损害主权国家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正当权利,招致非核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感和对立。
近年来安理会直接介入防扩散问题正变得日益频繁和突出。过去不到十年,安理会先后就朝核和伊核问题通过了7份决议,此外,安理会的1540号和1887号决议都与防扩散直接相关。但由于扩散问题成因复杂,各方利益不同,处理方法分歧,目标也各不相同,防扩散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只要核武器存在,核扩散问题就会一直困扰人类,并有可能因当前的核能复兴浪潮而变得更加复杂。
三、核恐怖主义问题凸显,成为威胁核安全环境稳定的新挑战
随着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核恐怖主义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成为影响核安全环境的新重点和新挑战。联合国2005年通过的《制止核恐怖行为国际公约》将核恐怖行为分为三类:一是以危害人、财产和环境为目的,拥有放射性物质或核装置;二是出于同样目的,使用放射性物质、核装置或破坏核设施;三是为达到这些目的,威胁使用或企图拥有放射性物质和核装置。2010年4月召开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把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来,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获取核材料制造核恐怖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上升,核走私网络和核黑市不断曝光,使核恐怖主义威胁变得更加紧迫和现实。“基地”组织不仅公开声称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项宗教任务,而且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试图获取高浓缩铀。据统计,从1993年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掌握的核走私事件就有800余起。到2009年中,全球高浓铀库存约有1,600吨,分离钚的存量约有1,800吨,足以分别制造60,000枚核武器。随着更多国家发展民用核反应堆,核材料还可能继续增加。核材料的大量囤集必然增加监管难度,扩散或流失风险都有可能增加。
四、追求导弹防御系统及外空武器化对核安全环境影响深远
一是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打破长久以来建立的“相互确保摧毁”的国际战略平衡。1972年美苏达成《反弹道导弹条约》之所以曾被公认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就在于其通过禁止美苏(俄)两国建立保护全境的导弹防御系统,维护了两国之间“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平衡。这一“恐怖平衡”在冷战时期有效防止了核战争爆发。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将严重破坏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损害大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危及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二是目前导弹防御系统对拥有大规模核武库国家的核威慑影响相对有限,但对中小核武国家的影响重大。随着导弹防御系统的不断深入推进,性能不断提高,中小核武国家对自身核威慑力下降的担忧势必增强,从而寻求以各种方式加以弥补,有可能造成国际战略态势的失衡和复杂化。
三是核武器与导弹防御之间的攻防关系,决定了导弹防御系统的衍生发展,将严重阻碍核裁军进程,引发军备竞赛。随着《反导条约》变为废纸,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已不受约束。为寻求有效维护核威慑力,其他核武国家对于参加核裁军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势必严重阻碍国际核裁军进程。
四是导弹防御系统引发外空武器化,刺激新领域军备竞赛,长远地损害国际战略稳定,恶化核安全环境。导弹防御系统具有攻防兼备的特性,其精确拦截导弹的战术性能,亦可用于进攻性作战,一旦武器被引入外空,势必引发外空领域的军备竞赛。目前人类现代生活方式对外空的依赖已经非常深刻,在寻求改善国际安全核安全环境时,必须把外空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努力维护外空的和平与安宁。
美国一直大力推进反导技术研发,并采取边研发边部署的策略,对全球战略稳定构成严重冲击。奥巴马上台后,俄曾力图将限制反导系统纳入新的美俄战略裁减条约,但遭到美坚决反对。美在亚洲的反导系统一直在实质性推进,并成为美巩固美日、美韩同盟、政治拉拢和军事扶植印度的重要工具。如任其发展,将会进一步刺激亚洲地区以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备竞赛,不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冠城园冠海大厦9层-10层 邮政编码:100088 传真:82007131 总机:82005566
办 公 室:82002138 总机转8008 人 事 部:82005669 总机转8002 美 大 部:82003022 总机转8030
亚 洲 部:82002380 总机转8021 欧 洲 部:82003512 总机转8039 第二亚洲部:82005953 总机转8038
理事工作部:82002375 总机转8023 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 82002580 总机转8060
《和平与发展》编辑部:82005566 总机转8066 网址:http://www.caifc.org.cn 电子邮箱:caifc@caifc.org.cn
艺委会(友联画院)通信地址: 北京朝阳区德外大街华严北里甲1号健翔山庄D5楼 电话:62366878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05038878号-1